推广 热搜: 茶具  茶道  茶文化  红茶  喝茶习惯  铁观音  普洱茶  茶艺    茶叶 

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

   2010-01-08 45320
核心提示: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

45个文物保护单位大多保护完好

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四川马古道(雅安段)45个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雅安的古道文化由此将得到更权威的价值评估,将得到更为系统的保护。

四川省文物管理局文保处处长朱小南2009年12月30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四川茶马古道上,雅安段具有重要的作用。

“雅安,无论是在丝绸之路还是茶马古道上都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文物地图集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四川文物》副主编杨荣新来到雅安,对刚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有关雅安的文物点进行进一步梳理。

杨荣新说,雅安的许多文物保护单位都与茶马古道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条道路绝不仅仅只是茶马交易的产物,而是一条连接汉藏地区的重要经济脉搏。正是因为曾经川流不息的人潮,人类活动频繁的地方,才能留下众多珍贵的文物。

记者从市文物管理部门获悉,申报文本已经获得国家文物部门的认同。“通过‘国保’单位可能性很大。”市文管所副所长潘红兵对此充满希望。45个文物保护单位明年很有可能都成为我市新的“国保”单位。

潘红兵告诉记者,国家文物管理部门对四川茶马古道给予了极高的关注,日前专门召集四川茶马古道涉及的5个市州的文物管理部门召开研究会议。会上,国家(省)文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对我市整理的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申报内容表示肯定。

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名单中,一共列出了45个文物保护单位(近100个文物点)。

记者注意到,保护状态一栏里,这45个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保存现状显示较好。

越级申报“国保”

雅安文保工作重大变革

“这次申报的过程,对于我市文物保护工作来说是一次十分重大的变革。”潘红兵告诉记者,在申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45个文物单位中,只有8个属于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其余70%是属于从未确定保护的单位。这些文物单位都是和着几个仅有的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直接越级申报到国家级。

潘红兵介绍,这在我市的文物管理工作中从未有过,对于我市的历史遗迹保护工作和茶马古道文化线路研究和开发保护工作具有重大意义。

“国家对于茶马古道的文物保护十分重视,这是我市文物保护工作的一次重大机遇。”潘红兵认为,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的文物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我市今后的文物保护、文化线路开发挖掘都有着重大的意义。我市申报的这些文物保护单位在茶马古道历史文化中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遗址的保护大多完好。

第三次文物普查

雅安“挖”出不少新遗迹

茶马古道申报“国保”单位前期,雅安市、县文物管理工作者恰巧奔波在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的道路上,在此过程中,也新发现了许多与茶马古道有关的遗存文物。

“名山县明代大石梯古道,还有位于上里的清代石梯子古道遗址都是新发现……”潘红兵介绍,名山的明代大石梯古道位于该县马岭镇七星村。还包括“天目重修路道碑记”一通。古道中段东北面踏道外0.2米有一六边形“目寺分岭边界”石柱,高0.7米,边长0.1米,上刻有“历十六年十一月立”题记,据推断该边界石柱应为明万历十六年(1588)所立。

潘红兵说,两处文物点的发现一方面反映了此古道的修筑其意义体现在“贡茶官道”便于茶叶的运输;第二说明名山县、百丈县(唐时设,明洪武时疲,今属名山县)已是当时的重要产茶区。

而雨城区上里镇的清代石梯子古道遗址也属于新发现的文物,并且同明代大石梯古道遗址一并被列入申报“国保”单位的名单中。

据了解,这个清代石梯子古道遗址古石梯计48级,依山而建,沿东南向西北延伸通芦山,全长约20米,宽0.3米,其上有功德碑一块,依稀可辨“嘉庆十一年丙寅始修嘉庆十八年告竣”的字样。

据了解,四川茶马古道文物保护单位申报“国保”的其中之一还有名山县的万亩茶园。

“名山的万亩茶园也作为近现代的一个文物保护单位被列入申请名单中,它虽然是近现代的文明,但也承载着当地人从古至今与茶叶不寻常的关联。”潘红兵告诉记者,名山万亩生态观光茶园,以茶园风光为主要景色,环境优美、具有旅游功能,是成都周边唯一集种植、科研、观光、休闲、茶文化体验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区。将它一并申报,这也是为了以后的茶马古道文化线路开发奠定基础。

此次申报,明代观音阁也被列入名单中,以便与清代南城门遗址一并进行保护。

潘红兵说,无论他们年代远近,无论他们的规模大小,相同的是,它们都处在茶马古道的历史背景中,意义都十分重大,这次申报工作也就是文物部门对这些宝藏进行系统保护的开端。

大多遗址保护虽较好 保护意识仍需要加强

古道上45个文物保护单位大部分保存现状显示较好。也有近10个文物单位的保存现状显示为一般、残存或者差。

一些文物正在消失

“原来的天增公茶号就在这里,那时商气浓厚,丝毫不亚于现代……”人们如今还能从一些老人口中的描述得知因茶马古道而兴盛的茶号是什么模样。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眼前不再是青砖绿瓦,而是现代高楼。

清代孚和茶号,旧址地处雨城区文定街原国营雅安茶厂内,还有明代义兴茶号、清代永昌茶号……许多曾经昌盛的茶号已经在经济发展的浪潮中被逐个掩埋。“狮子”牌、“宝焰”牌、“座佛爷”牌等,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品牌已不再广为人知,但一些藏族同胞对这些藏茶品牌仍有记忆。

“消失的不只是茶号本身,而是一种文化。”潘红兵告诉记者,在去年进行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过程中,对于茶马古道的遗存遗址进行了全面搜集整理。许多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有所记录的文物都不见了踪影,没有办法对其进行GPS定位,只能定义文物消失。

“今后,这些老茶号的遗址,只能圈个范围立个碑文以示正身。”潘红兵深感遗憾,“你看我们的城南遗址,近两年是大变了模样。”

他告诉记者,当时的南城门也就是今天人们口中的“南门坎”,是雅安茶马古道的第一个关口,所有边茶(商贸)要出城,都需把守在此的官役检查后方能放行。这也是雅安商贸经南城门出城至西藏的重要关口。如今城门已不存在,仅存城门遗址二段,古道一段。

正在日渐消失的文物对文物保护工作者来说无不心痛。

“一些废弃的古道缺失了许多石板,被附近一些村民挖走了。”天全县文物管理所相关负责人高建伦告诉记者,在古道兴盛的年代沿途都有许多寺庙,如今大多也只剩残址。天全县境内茶马古道沿线留下的文物还有许多,由于当地文物管理部门资金和技术严重缺乏,长期以来对于一些宝贵文物的保护工作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我们真切地期盼申报的文物保护点能成为‘国保’,这样,许多文物景点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就能极大改善。”高建伦表示。

保护意识逐步增强

“其实我们的保护意识还是在逐步增强。”潘红兵提到,在荥经县清代公兴茶号旧址,当年盛行的茶号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院落。那就是在荥经县严道镇的姜家大院。姜家的后人还住在院内,对于这栋祖屋,他们就小心维护。

“天全县始阳镇有一处清代官方储藏边茶仓库。”高建伦告诉记者,这座大小天井多达5个,连柱子都多达100多根的四合院建筑宏伟大气。如今遗址也成了民居。文物部门就曾向住在旧址的居民讲述它的重大意义。

位于天全县红星村二组境内的唐代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如今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景点。近年来,当地政府部门筹措资金对这个古道驿站遗址中的诸多珍贵文物进行了较为系统的保护。

“我们还将对茶马古道遗留的宝藏逐个进行保护和打造,让它重现光华。”高建伦透露说,该县也已经有相关规划,将位于天全县始阳镇的明代嘉庆九十步村古官道遗址进行打造。石梯上清晰可见当年背夫们背煤炭、茶叶经过此处时留下的拐子窝。

“文物工作者整理挖掘这些遗址,过程很艰辛,但更重要的是大家的保护意识需要不断提高。”潘红兵告诉记者,茶马古道虽然大多路段已被荒废,但目前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所遗存的宝藏还很丰富。如果适时加以保护,对于今后系统地进行古道文化线路开发很有意义。

同时,潘红兵也很担心。因为一些珍贵的文物经过历史沉淀,也许因为某些因素,一瞬间就会荡然无存。他认为,一方面文物管理工作者要对文物进行更加严密的监控,对于保护意识要做到宣传到位。但仅此不够,必须通过有力的途径加以保护。

“原来的天增公茶号拆除的时候,我们花钱买了2万多块原始建筑的砖瓦,等待市博物馆开放时,这批清代砖瓦将用于恢复陈列一个新的茶号。”潘红兵说,对于茶马古道文物古迹的保护,我市文物管理部门从来没有停歇过。今年我市申报第七批“国保”的45个文物保护单位也很有希望成为“国保”单位,如果一旦申报通过,国家就会有系统地规划,资金方面也有更大的保障。这必将对我市茶马古道文化研究及开发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古道上 有不少璀璨明珠

一条茶马古道,串起无数璀璨明珠。

A 第六批“国保”单位

严道城址·何君樽楗阁刻石

现存严道古城遗址位于荥经县城西1.5公里。古城由主城和子城两部份组成,城垣用坂夯筑而成,夯土中包含有汉代陶罐、钵、板瓦、筒瓦、砖等残片。东北角现存城墙高3.5米,宽5.2米。南墙现存高2—3米,宽5—8米。出土有门斗石、砖、瓦等遗物。

何君樽楗阁刻石位于荥经县烈士乡冯家村,始建于东汉建武二十九年,建成于东汉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书法风格极具早期汉隶典型特征。所修阁道约相当于现在1公里,至今仍可见清晰的栈道孔。

严道古城遗址是古代汉人与少数民族的分界岭,又是抵御“西南夷”的军事要塞,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因此而建的“何君樽楗阁栈道”才有了“开道、治边、略边”的政治意义。何君樽楗阁刻石及严道古城遗址是南方丝绸之路上遗存的重要遗迹,它们保存完整,为研究南方丝绸之路提供了非常难得的考古资料。

B 申报第七批“国保”单位(部分)

名山县蒙顶山古建筑群

位于世界茶文化圣山蒙顶山。现有遗存、遗迹较为丰富。包括永兴寺、天盖寺、千佛寺、甘露灵泉院石牌坊、甘露石屋、禹王宫大殿、皇茶园遗址、净居庵石牌坊、智矩寺(制作贡茶遗址)、古蒙泉、天下大蒙山清碑、重修甘露灵泉院明碑、千佛崖石刻、红军石刻标语等等。

1987年名山县人民政府公布蒙顶山古建筑群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3年雅安市人民政府公布蒙顶山古建筑群为雅安市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蒙顶山古建筑群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茶马司遗址

位于名山县新店镇长春村。始建于宋神宗熙宋七年(公元1072年),并“遣官以主之”,专司茶马互市事宜,是宋以来专管茶政机构所在地。现存建筑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9年)重修。建筑保存基本完好。

名山茶马司鼎盛时期,达到“岁运名山茶二万驮”(每驮50公斤)之多。占官方统筹总数的一半以上。当时的名山茶马司接待各民族茶马贸易通商队伍人数,多时一日竟达2千余人,盛况可见一斑。

1991年名山县政府公布茶马司遗址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清代官方储藏边茶仓库

位于天全县始阳镇新中村六组老街边20米,占地面积约1500平方米,始建于清康熙年间,由乡绅高炳举修建。高家在清朝前期经营茶叶生意,有长丰店、恒顺店、泰顺店、清顺店,为当时名号,历经几代由于经营不善,家道中落,到中晚期被朝廷收购,成为官方茶仓库。

现在该建筑现只存梁柱,但从整体结构来看,可见当时的气势之恢弘,规模之大,建筑结构完整。这样保存完好的建筑在雅安地区实属少见。

唐代甘溪坡茶马古道驿站遗址

位于天全县红星村二组境内(原属青石乡),国道318线旁。

古道长2公里,东面2000米是象鼻子山,高于青衣江和国道318线200米,西面500米是月亮桥。是当年背夫们背茶包子到西藏的必经之路。

该古道现有27户农家住户,房屋还保留有清末建筑风格。古道上背夫们当年背茶包歇脚时用拐子杵下的拐子窝仍清晰可见,还有当年照亮背夫行走夜路的灯杆窝子,以及当年开茶馆、旅馆遗留下的古老桌椅,还有一棵距今有一千多年历史的香樟树。至今,尚有健在的背夫,背夫们家中保留着当年用过的背夹子、拐子、油灯、草鞋耙等工具。

唐代石佛寺摩崖造像

位于荥经县六合乡富林村,是翻越大相岭至汉源清溪古道上重要的石窟。雕刻面积44平方米。共67龛,造像243尊。

造像开凿于唐贞元十一年(公元795年),延续至明清。佛道共凿一处。佛家主要为:佛福、菩萨、众弟子、比丘以及金刚力士。道家主要为“三清”(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

1号龛敞口平顶龛。高2.64,宽1.73,深0.8米。一佛、二弟子、二菩萨、二力士。佛头饰螺鬓,着披肩袈裟,结迦跌坐于须弥座上。造型精美,雕刻精湛,保存基本完整。

2007年公布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唐宋茶马古道驿站之新添站

始建于清代,位于荥经县新添乡新添村村道上,由驿站和驿道两部分组成。

驿站位于场街中部,占地面积约391平方米,四合院布局,由门厅、正厅及两厢房组成。

古驿站门前现存古驿道,原为青石板铺就,宽3—4米,残长300米有余。该驿道是雅州边茶进出康巴地区的其中一条重要通道,为研究清代地方交通商业运输体系,有较高的文物历史价值。

清代清溪故城遗址

位于汉源县北清溪镇政府所在地,地处高山峡谷中一台地上,西南丝绸古道及茶马古道交汇于此。现清溪古镇数千居民均在遗址内生产生活。

今北门城门洞尚存。城门洞为大型青砖砌就的卷拱门,高4米,宽5米,深18米,地基全部由矩形红砂石石条砌成。残垣长2000米,高4米,厚3米。对于研究西南古代历史、文化、生活等提供了有力的佐证,具有多方面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清代孚和茶号旧址

位于汉源县宜东镇茂盛村。如今,茶号成了民宅,约有150年历史左右。正房保存较完整,厢房只剩半间,原有的大院部分保存较好,正房前有一道门楼,现在已毁,无法考证。

汉源孚和茶号旧址是雅安孚和茶号在汉源宜东开设的分号,是清代至近代雅安地区茶马古道上重要的茶叶、皮货等商品的重要集散驿站。现存建筑布局具有近代代表性的建筑风格、技术,对传承近代民居文化,探究古代建筑艺术、雕刻技艺,研究古代茶马古道文化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

汉代二十四道拐古道遗址

位于汉源县清溪镇新黎村4组。西南3500米为清溪文庙。

二十四道拐为旄牛古道(今作牦)史称“邛笮古道”、“建昌道”中最险要的一段。史载:汉益州刺史王阳至九折坂而迴车;王尊至二十四盘而叱驭,即言此道之险峻难行。

道路多由乱石和石板铺成,在侧面有排水沟,整个古道保存较好,对于研究古代中国西南交通变迁,文化交流,边疆发展,经济互通等史记有重要的历史意义,次为重要实物证据。

石棉县蟹螺尔苏·木雅藏族古村落(民居)

蟹螺堡子位于石棉县蟹螺乡江坝村五组江坝沟西侧山坡上。分布范围约3万平方米,为藏族堡子,居民房为藏式碉房。原属清代松林地土司所辖“四十八堡”的“下八堡”之一。

堡子后山为此地藏族祭祀祖先的遗址,每年农历八月初九至十二之间,都要上山祭拜。该祭祀活动还被列入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价值评估

1、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起于秦汉,盛于唐。一条经名山、雅安、荥经、汉源至凉山(古旄牛道);一条经芦山、天全、雅安、荥经、汉源至康定和天全翻越二郎山至化林坪(茶马古道)。大大促进了蜀地经济发展。

2、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很早以来就是一条今藏、川、滇三地原始居民进行沟通往来的重要通道。其崎岖险峻和通行之艰难亦为世所罕见。

3、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作为一个载体,承载着兼有形而下与形而上的丰富内涵。它是一条商贸之路,经济命脉;是一条文化传播交流之路。古道上从雅安运送的不仅是茶叶布匹日用品,还传播了先进生产技术;从藏地运出的也不仅是药材畜产等土特产品,也输出了和睦相处的愿望。

4、雅安茶叶连同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文化纽带,紧密连接起中原与边疆、藏汉多民族,维系了祖国统一、国防巩固、中华各民族唇齿相依的传统。

5、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所见证的,正是汉、藏乃至西南其他民族怎样逐渐聚合的历史过程。

6、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所途经的河谷地区大多是古代西南民族迁移流动的通道,许多古代先民在这里留下了他们的踪迹,许多原生形态的古代文化因素至今仍积淀和保留在雅安当地的文化、语言、宗教和习俗中,同时也有许多历史之谜和解开这些历史之谜的线索蕴藏其中。

7、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上的斑斑印痕不仅记录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不畏艰难险阻,与恶劣的大自然相抗争的伟大民族精神,同时也记录着各族人民的开放意识,记录着汉、藏、彝等民族源远流长的情谊与历史关系。

四川茶马古道(雅安段)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雅安的茶叶已经翻过大相岭被运到大渡河以西,这条当年的牦牛道就是我国最早出现的茶道。唐宋以来至民国时期汉、藏之间进行茶马交换主要通过青藏、川藏、滇藏三条线路。雅安一带出产的茶叶在唐宋时期大多经由青海入藏,明朝开始,以牦牛道为基础延伸形成的川藏茶道取代青藏道成为汉、藏交通的官道,并随着贸易的兴盛,逐渐在高山峡谷中发展成复杂的道路网络。

——摘自四川省文物管理局《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登记表》

 
反对 0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茶文化
推荐图文
推荐茶文化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企业资质  |  改版说明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客服热线:400 6868 768 客服邮箱:zgchawang@126.com 客服QQ:371299011